行星式脫泡攪拌機的轉速比(自轉速度 / 公轉速度) 是核心操作參數,其設定本質是通過調整 “局部剪切力" 與 “全局對流力" 的平衡,適配不同物料的混合與脫泡需求。物料特性(粘度、固體含量、顆粒團聚程度)直接決定了 “需要多少剪切力打散物料" 和 “需要多少對流力實現均勻分布",因此轉速比與物料特性呈現強關聯。以下從物料核心特性維度,拆解轉速比的設定邏輯及對應場景:
行星式攪拌的兩大核心作用由不同運動承擔:
轉速比(自轉 / 公轉)的大小,直接決定了 “剪切力" 與 “對流力" 的主次關系:
小轉速比(1:1~2:1):公轉主導,對流力>剪切力 —— 適合易混合、需溫和攪拌的物料;
中轉速比(2:1~3:1):剪切與對流平衡 —— 適合需兼顧打散與均勻分布的物料;
大轉速比(3:1~5:1):自轉主導,剪切力>對流力 —— 適合難打散、高團聚的物料。
粘度是影響物料流動性的關鍵,直接決定 “是否需要強剪切突破內聚力":
固體含量(粉末 / 顆粒占比)決定 “物料分散難度" 和 “固液浸潤需求":
顆粒團聚程度(是否易形成微米級以上團聚塊)決定 “剪切力的強度需求":
除核心特性外,部分物料需考慮 “附加需求"(如熱敏性、揮發性),需在轉速比基礎上微調:
熱敏性物料(如生物試劑、UV 膠)
易揮發性物料(如含 NMP 的鋰電池漿料)
高透明要求物料(如光學鏡頭膠)
初始設定:根據物料粘度、固體含量、團聚程度,按上述表格確定轉速比范圍(如中粘度 + 中固體 + 中等團聚→2:1~3:1);
小試驗證:取少量物料(如 50mL),在設定轉速比下運行 5~10 分鐘,觀察:
微調優化:若有團聚塊,增大轉速比(如從 2:1 調至 3:1);若出現飛濺或發熱,減小轉速比(如從 3:1 調至 2:1)。
簡言之,轉速比的設定是 “物料需求驅動的力量平衡"—— 物料越需要強剪切(高粘、高固、易團聚),轉速比越大;越需要溫和對流(低粘、低固、易分散),轉速比越小。